一張木桌,幾杯清茶,圍坐一旁的不是對簿公堂的“冤家”,而是心平氣和的調解員、銀行代表和借款人。在遵義市習水縣金融糾紛調解中心,一場關于一筆經營貸款逾期的調解正在進行。
這背后,是習水縣探索實踐新時代“楓橋經驗”,創新推出“習融和調”工作法所帶來的基層治理新氣象。
分類施策,精準開方化解“心頭結”
“不是不想還,確實是遇到難處了。”調解現場,一位從事餐飲行業的李先生語氣誠懇。疫情等因素導致他的飯店收入銳減,一筆銀行貸款遲遲未能償還。調解員并未急于施壓,而是仔細翻閱著他的經營流水和困難說明,迅速將其歸類為“誠信經營難償債”類型。

針對此類情況,“習融和調”工作法的對策不是冰冷的催收,而是溫暖的紓困。調解員協同銀行代表,共同評估其經營現狀和恢復潛力,最終達成了一個“降低近期還款額、延長還款周期”的個性化方案。“給了我們喘息的機會,又能保住辛苦建立的信譽!”李先生緊皺的眉頭舒展開來。
而對于個別有履行能力卻企圖“惡意逃債”的主體,習水縣則整合法院、公安、金融監管等多方力量,通過信用懲戒預警告、強制執行等組合拳形成有力威懾,督促其回歸誠信軌道。
“五先五后”,情理法交融疏通“梗阻點”
“先傾聽后發言、先溝通后調解……”調解中心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了他們的“五先五后”工作要訣。這不僅是一套流程,更體現了極大的耐心和對當事人的尊重。

在一個因理財產品收益未達預期而引發的糾紛中,投資者情緒激動。調解員首先花了近一個小時靜靜傾聽她的抱怨和擔憂,待其情緒平穩后,才逐步引導她回顧產品協議條款,并由金融機構專業人員細致解釋市場波動原理和產品設計邏輯。“先傾聽,讓她感受到了被尊重,后續的溝通才能有效。”調解員深有體會。
這套方法強調循序漸進:充分溝通建立信任,耐心傾聽摸清根源,深入分析明確權責,友好協商尋求共識,持續跟進確保兌現。它確保了調解不是“和稀泥”,而是在法律框架內,尋求合情、合理、合法的解決方案。
線上線下,多元共治繪制“同心圓”
科技賦能,讓解紛突破時空限制。習水縣廣泛應用人民法院在線調解平臺,對于事實清晰、爭議不大的案件,當事人通過手機小程序就能“隔空”對話調解員,省時省力。
線下,則注重面對面溝通的溫度。對于復雜疑難的糾紛,該縣組建了由法官、司法干部、行業專家、律師、金融顧問等構成的多元調解隊伍。法官巡回指導提供法律支撐,行業專家出具專業意見,律師保障當事人權益,金融機構精準定位風險點,形成了多層過濾、多方協力的解紛網絡。

更為關鍵的是,經調解成功的協議可在線申請司法確認,賦予了協議強制執行力。對拒不履行者,法院、公安等部門依法嚴厲打擊,確保了調解權威和成果落地,真正讓群眾拿到“真金白銀”,實現“案結事了人和”。
如今,習水縣這套“習融和調”工作法,以其對糾紛主體的精準畫像、對調解流程的細膩設計、對多元力量的有機整合,實現了“小機制”撬動“大效能”的治理目標。它不僅是有效化解金融矛盾、優化營商環境的“減壓閥”,更是在基層金融治理領域堅持和發揚新時代“楓橋經驗”的生動實踐,為構建和諧社會、從源頭上減少訴訟增量提供了借鑒。
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何永利
一審 方勇
二審 田洋
三審 孫曉蓉
鄭重聲明: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,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,多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