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月25日,記者翻開貴州省防汛抗旱應急搶險總隊隊長李文武的筆記本,扉頁“儲得好、調得快、用得上”9個字雖被水洇得有些模糊,卻記錄著一場持續11天的抗洪硬仗。
從6月24日凌晨緊急集結,到7月3日重型排澇泵順利歸倉,這支隊伍以“與洪峰賽跑”的速度、“膠凳辦公”的堅守、“較真捆綁帶”的細致,完成了價值超千萬元的物資調運。如今回望,這些藏在汗水中的瞬間,不僅是應急人的使命答卷,更是守護百姓的“防洪堤”。
6月24日凌晨5時,貴陽夜色未散,李文武的手機驟然響起:“榕江、從江遭遇特大洪峰,急需救生物資!”他趕緊翻身下床。半小時后,中央防汛抗旱物資貴陽倉庫燈火通明,隊員們扛著救生衣、橡皮艇往出貨口疾跑,一場與洪峰的賽跑就此展開。
10分鐘高鐵轉運:20艘橡皮艇的“生死速遞”
“車輛組聯系貨車!調運組裝救生衣!協調組馬上對接貴陽北站!”凌晨5時,掛了電話,李文武的聲音帶著剛睡醒的沙啞,卻一刻不敢耽擱。
半小時后,中央防汛抗旱物資貴陽倉庫的燈光全亮,隊員們扛著救生衣往出貨口跑,鞋底在水泥地上磨出“噌噌”聲。綜合組工作人員抱著臺賬本,筆尖飛速記錄:“榕江要1850件救生衣、20艘橡皮艇,優先裝高鐵!”

高鐵車廂內放置的急需物資
高鐵轉運的時間比刀刃還緊。12時30分,李文武帶著兩名隊員押運物資趕到貴陽北站,消防隊員、公安民警已在站臺等候——高鐵停靠時間僅有10分鐘,多耽誤1秒,洪區就少一分希望。“一二三,抬!”幾人合力將橡皮艇往車廂里送,李文武的襯衫很快被汗水浸透。
14時59分,高鐵緩緩駛出。李文武靠在物資堆上,急忙給榕江站公安打電話:“我們帶了20艘橡皮艇,到了麻煩幫著卸,直接往職校運。”聽到電話那頭的雨聲,他又補了句:“注意安全,路滑。”直到16時14分物資到達榕江并轉運到榕江職校后,他才發現手心被橡皮艇拉鏈磨出紅印,滲著血絲。
膠凳上的“指揮部”:手機充電4次背后的牽掛
6月26日深夜,暴雨砸在貨車擋風玻璃上,噼啪作響。李文武坐在副駕,盯著窗外模糊的山路——他們正押著7臺重型排澇泵往榕江趕,每臺泵重3噸多,是洪區地下室、低洼處排水的“救命家伙”。
因高速公路橋梁坍塌,車隊只能繞行鄉村小道。小道窄得僅容一輛重車通過。4輛貨車在雨夜里挪了一個多小時,李文武的眼睛始終盯著后視鏡,生怕物資捆綁松動。直到駕駛上高速,他才靠在椅背上瞇了半小時。

搶險總隊隊員指導救援人員安裝使用皮劃艇
27日6時30分,排澇泵送到國家礦山排水林東救護隊,完成調試已是10時。李文武買好返程的高鐵票,12時35分剛到候車廳,手機又響了:榕江縣防汛搶險指揮部希望他留下,協調省國資委6家國企支援的100臺設備。他當即退票,攔了輛摩的,頂著雨往指揮部趕,褲腿卷到膝蓋,濺滿了泥點。
指揮部里沒有多余的桌子,李文武拖來一把膠凳坐下,又把另一把膠凳當桌子,掏出筆記本和手機開始辦公。

李文武將筆記本放在凳子上開始辦公
本子上密密麻麻記著:“6月27日17時49分,水投集團已出發3臺挖機,2臺待出發……”他的手機每隔兩三個小時就彈出低電量提醒,一天要充電4次,原本一個月500分鐘的通話時長,兩天就用完了。“所有設備得盯緊,哪里有積水,就往哪里調。”他一邊打電話,一邊在本子上畫鉤,筆尖都快把紙戳破了。
換洗衣服一件未帶。“本來以為26日去27日就回,沒想著要待這么久。”直到30日,他才在縣城的小店里買了兩件T恤,換下那件沾滿泥水、散發著汗味的襯衫。
未拆封的盒飯:一條捆綁帶的“較真”
與李文武在前線協調不同,副隊長田漢的戰場在貴陽倉庫。6月24日12時40分,盒飯送到時,他正蹲在貨車旁檢查物資捆綁帶。“這條松了,再勒緊點!”他伸手拽了拽帶子,又從車上翻出備用繩,纏了兩圈。隊員們催他吃飯,他擺擺手:“先把這車裝完,災區等不起。”
盒飯在一旁放涼,直到下午6時27分第19車物資送走,田漢才拿起盒飯。剛準備扒兩口,手機又響了——省應急廳要了解物資調運進度。他放下筷子,對著臺賬報數據:“發往榕江19車,高鐵2節車廂,救生衣1850件,橡皮艇20艘……”

裝滿應急物資的大卡車從倉庫連夜駛出
接下來的5天,田漢沒回過家。他的手機定著鬧鐘,每隔二三十分鐘就向省應急廳匯報一次進度。“車和物資要匹配,3噸重型泵得用6.8米大貨車,橡皮艇可以裝高鐵,路線也要選最近的,避開積水路段。”
他在地圖上畫滿紅線,每條線都反復核算的最優路線。裝車時,他挨個檢查物資性能,抽水泵要試開機,沖鋒舟要查氣閥,就連捆綁帶的每個結,都要親手拽一拽:“萬一在路上松了,物資掉了是小事,耽誤救災就是大事。”
直到榕江終止防汛一級應急響應,田漢才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家。7月31日,貴陽倉庫的臺賬本上清晰記錄:累計向全省8個市(州)發運30車物資,價值1000多萬元。
7月3日,李文武帶著隊員把7臺重型泵從榕江拉回,這場持續11天的抗洪搶險正式畫上句號。

連夜卸載救災物資
如今再看那本被水洇過的筆記本,“儲得好、調得快、用得上”的字跡里,藏著搶險隊員們的平凡堅守——他們不是天生的英雄,只是在洪峰來臨時選擇逆行,用行動踐行應急人的初心,筑起守護百姓的堅固防線。
文/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黃軍
編輯/李冰
二審/金艾
三審/李纓
鄭重聲明: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,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,多謝。